國內首份“企業公眾形象報告”發布
來源:www.tuibailaxg.com 作者:溫州驗廠網 發布時間:2007-03-01
在1月29日召開的“2006企業公眾形象年會”上,國內首份基于企業公眾評價理念之上的《2006企業公眾形象建設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據了解,該報告,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作為學術機構與搜狐財經 、光華傳媒等傳媒機構共同合作,集學術理論研究與傳媒觀察為一體,并借助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策略合作伙伴所提供的國際化視角,所共同推出的。
報告首次提出了企業公眾形象的學術內涵與規范的評價指標,并總結了2006年中國企業公眾形象的狀況與特點,分析了當前中國企業公眾形象問題所產生的深層原因,并對中國企業樹立公眾形象的最佳實踐進行了集中報告。
企業公眾形象評價事業發軔于2005年,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搜狐財經、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和北京光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最佳企業公眾形象評選”活動為載體,首次系統地提出了“企業公眾形象”的概念,將將之定義為社會公眾對一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性價比、企業可靠性、企業承諾力和社會責任的綜合認知和總體反應。基于以上定義,企業公眾形象評價確立了“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員工關系”、“投資者關系”、“消費者關系”、“商務關系”、“品牌傳播”、“危機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共九大評價指標。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加入WTO 之后中國經濟的迅速全球化,企業公眾形象已經成為企業社會性和競爭力的重要表現,系統地掌握企業公眾形象的內涵和實踐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企業公眾形象不佳已成為許多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障礙和隱患,在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公眾形象逐漸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軟競爭力的今日,以往中國經濟增長的“比較優勢”已經逐漸成為制約甚至是阻礙企業發展的障礙,具體表現在眾多企業忽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即對產品與生產安全、職業健康、勞動者合法權益以及環境保護等的關注。因為認識不夠,造成了很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在一些企業中,普遍存在著不依法組建工會、勞動合同不規范、拖欠工人工資、工作環境惡劣、忽視職工身心健康、超負荷工作、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污染環境等問題。報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談漠、政府監管職能缺位和中介機構身份模糊、制度建設滯后等,是企業公眾形象事件多有發生的大背景。
報告還對2006年企業各種員工關系事件集體浮現的情況表示特別關注。報告指出,員工關系已不僅僅是一個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它已經成為企業道德評價的核心指標。員工關系問題的集中爆發,表明公眾注意力開始從經濟發展的速度轉移到經濟增長對人的福利貢獻與勞動力的價值與尊嚴的重視上。企業在員工關系方面的失誤和不成熟,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報告總結道,在出現一系列問題的同時,國內一批優秀企業在企業公眾形象方面的實踐從來沒有停止過。進入2006年,不論是從市場發育、制度建設、政府監管、公眾愿望、媒體推動還是中國企業自身,企業公眾形象的建設都已經有了更為明鮮的整體推進趨勢。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趨勢就是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全社會的興起與倍受關注。從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現狀可以看出,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以及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使得企業傳統的價值觀和責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企業開始更加關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者權益和商業倫理,更多地承擔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責任,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已經在此方面有了良好的自我實踐。“企業公眾形象評選”活動推出的兩屆“最佳企業公眾形象”獎獲企業,就是這些企業中的優秀代表。報告稱,企業公眾形象評價一直強調企業在自身良性發展的前提下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同時不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狹義化為公益事業投入。從社會各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持續努力中,不難看到企業公眾形象建設正在步入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