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陶瓷業已死掉一半 紡織服裝行業同病相連
來源:www.tuibailaxg.com 作者:溫州驗廠網 發布時間:2008-07-19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等眾多因素影響下,部分出口企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在連續17年的持續增長后,河南服裝出口行業首次出現了全面下滑。7月14日,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布了首份針對上半年服裝出口的分析報告。 據其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1~6月,河南省出口服裝1092批,1290萬件,447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批次、數量、金額分別下降了2.24%、15.24%和12.28%。 河南紡織行業的境遇只是整個出口行業的一個縮影。據此前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1~6月,中國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1.9%,比去年下降5.7個百分點。一向被認為是出口旺季的6月也創下今年以來的第二低,同比增長17.6%。 增速放緩的背后,是企業面臨生存壓力的考驗。尤其是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部分企業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利潤下降危及生存 “現在我們陶瓷出口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目前日用陶瓷企業已死掉一半。”焦作市巨億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師晶大倒苦水。 利潤的消失正在使這些企業對曾經極度渴望的訂單望而生畏,“有的訂單已排到8月份,而企業卻不得不把一些訂單推掉,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預測,接的單子越多,虧損就越大。” 據盧師晶介紹,造成目前這種局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能源等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人民幣的持續升值。 與陶瓷行業的“悲慘”境遇相比,長期處于我國出口商品第一把交椅的紡織服裝行業,同樣正在遭受利潤逐步消失的煎熬。 據北京銅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杰介紹,“目前,企業的利潤僅剩下2%~4%。”銅牛集團下屬的北京銅牛股份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出口針織服裝的企業,產品出口率達到80%以上,年出口銷量達3000多萬美金。 而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調查顯示,2008年一季度,江蘇、浙江等6個省市,紡織行業2/3的企業平均利潤只有0.62%。 比銷售利潤下降更為沉重的壓力是客戶的流失。據劉杰透露,與他們長期合作的一些國外客戶可能會放棄繼續與他們合作,從而去選擇成本更低的周邊國家的企業。面對這一困境,作為企業的掌門人,劉杰已經開始尋找應對之策:一方面積極地跟客戶調整一些產品結構,通過生產利潤相對較大的高端產品來彌補損失,另一方面,擴大國內市場的銷售。 不僅僅是陶瓷、紡織,電子元器件、玩具、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境遇類似。位于連云港的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透露,“今年的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8%左右。”該負責人解釋說,由于企業85%的產品都是成熟產品,價格和客戶相對穩定,很難把原材料、勞動力等增加的成本通過提價轉嫁給外商。為此,公司也想了不少辦法開源節流,但仍跟不上成本上升的步伐。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如果這些企業不能盡快消化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那么只能選擇轉型、外遷或者倒閉。” 利好或將出臺 出口企業遭遇的危機已經引起高層關注。7月14日,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上半年出口結構中,有一些產業,特別是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反映出出口經營的困難。” 高虎城告訴媒體,商務部正與其他部門一同對出口困難的產業進行調研,將適時根據調研情況提出政策建議。 而在此前,關于紡織業出口退稅即將調整的傳聞在坊間早已傳開。商務部高層的此番表態,更使得整個出口行業看到了政策調整的希望。 7月份以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赴江蘇、上海,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赴廣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赴山東,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對溫州等地相繼展開調研,外貿企業的經營困局是此次系列調研的重點。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溫州調研時,勉勵浙江企業要再振企業家精神,創造更多價值。針對企業家提到的外貿型企業面臨匯率和出口退稅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對于宏觀組合調控的擔憂,陳德銘透露,“目前在政策層面上不會有對制造業的‘利空’消息出現。” 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調研時則呼吁,“在企業競爭力降低、利潤空間縮小的情況下,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出手,改善企業的不利狀況。” 他指出,人民幣升值等諸多不利影響,給企業帶來了很大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越來越突出。在這個時候,政府要“放水養魚”,積極幫助中小企業、成長型企業,使其不斷成長、壯大。 7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浙江溫州、杭州等地考察。外向型經濟運行和企業發展狀況是他此次考察的重點。他先后來到正泰、法派集團、日豐公司、華峰集團等企業,仔細了解產品銷售、生產成本、資金條件等情況。 所有這些,都將為在本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業內觀察人士認為,這次關系下半年宏觀政策走向的會議,雖然不會改變目前宏觀調控的基調,但對部分行業的政策會有所調整。 據外電報道,官方消息人士透露,上周國務院要求商務部向其報告今年上半年的外貿情況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議。商務部在建議中稱,出口企業需更多時間作出調整,否則許多企業將會面臨倒閉。 升級不可逆轉 7月4日,在山東調研外貿形勢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外貿形勢座談會上指出,過去那種粗放型的外貿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從結構上、方式上、質量上來解決眼前的困難,提高企業效益和競爭力。越是在困難的時候,政府和企業越要統一認識,看到有利條件和發展潛力,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 “從高層們調研中,我們也能理解,出臺政策主要還是要依據國際國內總體形勢來定。”參加了多次國家高層調研座談活動的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表示對決策層理解的同時,也流露出一絲對未來政策的期待,“但熬到現在就已經是勝利,我們還要加大創新力度,做大做強,走高端路線,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萬通投資銀行董事顧問孫飛有著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出口型中小企業遭受的打擊比較大。但只靠政府的幫助是不太現實的,企業應該做更多的自救工作。比如并購重組,一些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型出口企業合并為一個較大的、具有較強抗風險能力的企業,這就是一種應對方法。 如果企業資金比較充足,可以謀求產業升級,如果資金不足,可以尋求信貸支持或是股權融資。總之,企業必須積極尋求自我調整的方法,爭取先一步擺脫困境。 “在目前的形勢下,一些抗風險能力較低的出口企業肯定面臨生存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姚枝仲認為,目前外貿面臨兩個沖擊:外部需求的沖擊;國內的用工成本上升。 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結構性的沖擊。受此影響最大的是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這個產業的勞動成本占總成本比例較高。但他同時認為,這種結構性調整是我們實現這些領域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姚枝仲認為,“這些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可以看作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下一步,中國過去那種用低成本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中國要持續地提高人力資本的素質,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產品增值能力和產品的技術含量,真正提升中國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間的地位和作用。“這一點也意味著,今后20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系,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